【专题】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 贵州组团参展
理论引领
大平台推动大发展
4月10日,贵州师范大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仪式:“关岭三叠纪古生物遗产地保护与特色文化应用示范”开题启动。
这一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少数民族及特色文化保护与展示技术应用示范”中的课题之一,于2015年9月25日批复立项,共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1701万元。通过三维激光扫描、“3S”技术、3DTouch与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集成运用,课题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搭建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传播系统平台,形成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多样化展示、产业化利用的整体技术方案和新的服务模式,为科技支撑文化发展提供应用示范。
与之同时获批立项的,还有“西部乡村文化服务资源汇聚与共享技术集成和示范”项目。这两大文化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获批,意味着贵州在“文化+科技”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如何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如何让久远丰厚的传统文化散发新生的光芒?经过多年的思考与探索,贵州给出了坚定的答案:科技为翅,创意为魂。
“做好‘文化+大数据’的文章,持续办好民博会等活动平台,不断增加贵州文化整体实力”“提升文化传播的现代化”……4月15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会上,文化与科技创意的融合一再被提及和强调。
对此,学术研究已经先行一步,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新创造早就成为倍受关注的课题。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国家级项目平台,这些研究课题不仅引来了项目资金,还吸引了周边省市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为贵州“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探索注入了强劲动力。
例如,由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多彩贵州’文化资源集成与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应用示范”课题,被列为科技支撑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应用示范课题,已于今年年初开始实施。
“我们承担的课题内容,主要是开展旅游资源整合和互联网新营销模式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贵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进行区域资源集成应用示范,课题将集成全省主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与服务,并加以虚拟化呈现,对接集成电子商务、电子地图和文化旅游资源展示服务等功能,提供地图服务、位置服务、街景展示服务和产品营销服务等,“将有力助推贵州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表达
突破形式探索新路
“抱抱我吧,快来跟我玩!”梵净山麓,两只金丝猴在游客脚边蹭来蹭去。游客一伸手,淘气的猴子却蹿上枝头,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其实,猴子、树枝和美丽的风景都是3D透视投影,这是首届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推出的“妙不可言——影视互动体验”。
“我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机器人——创创!”在“多彩贵州有多彩”系列网络文化传播活动上,“特邀主持”创创一出场便吸引了大批粉丝。这个由贵阳学院创客团队研发的机器人已经成为传播贵州文化的“使者”。
HD数字矩阵、虚拟人物、非接触式互动数字沙盘、AR增强现实体验系统、多点触控视听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现多彩文化,贵州已经做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在2015年7月举办的首届多彩贵州文博会上,这些声光电齐上、全方位共享的高科技手段在“贵州民族文化数字体验馆”集中亮相。
“通过数字化传播、共享贵州的民族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市民通过远程观赏、学习并深入探索。数字化的范围很广、受众面很大,能够很好的保存、展示民族文化,下一步,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我们都希望能走数字化道路。”正如贵州省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韩红所说,民族特色文化与科技创意结合,展现出无限的魅力,使数字体验馆成为文博会最热门的场馆。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贵州便开始探索以科技创意突破文化传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维度。例如2014年,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多彩贵州”文化体验馆搭建了“多彩贵州街”APP推广平台、建立“多彩贵州街”微信公共账号等。多种高科技及互联网手段推广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文化与科技结合,不仅打开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还让文博会成为各种新兴业态的操练场。技术手段的创新,也让文化推广找到了新的商业模式。”参展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意义所在:当文化与科技创业融合,不仅能够让文化活起来,也能够让科技获得创新的灵感,更能够发挥“1+1>2”的传播效应,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融合发展
扩大品牌传播效应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曾在多个场合推介贵州的文化资源,强调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
可是,这个“宝贝”,不能只捧在手心里、藏在博物馆里,需要市场注入活力、科技提供助力、创新带来动力。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才能够让“宝贝”真正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点石成金”,融合是关键,贵州将“大数据”作为“关键的关键”。
5月25日即将开馆的贵阳数字博物馆便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晶”。作为全国第一个结合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技术、全景技术的网上数字博物馆,贵阳数字博物馆将向全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资源,被媒体评价为“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如果说贵阳数字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的事业属性,那么,在产业方面,影响最大、成效最明显的要属文化旅游产业。
“利用谷歌的先进技术,我们将贵州的文化资源拍摄下来,制作成型并投放在网络上,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将贵州文化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解决‘入境旅游’的问题。”贵州贵可科技公司董事长杜雄表示,他们在贵州建立了Google AdWords体验中心,下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大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服务,目前已引进外省电商企业6家、服务本地企业172家,孵化本地电商企业5家。
“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得知,贵州的旅游文化在全世界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杜雄说,正因如此,公司选择落户贵州,立志将贵州旅游文化推向全世界。
“文化产业是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结合产业特点和贵州实际,加强与产业要素的结合,深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表示,贵州充分利用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机会以及贵阳建设世界众筹之都的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搭建产业科技和融资新平台,提升文化产业科技附加值,拓展产业发展投融资新渠道,“为文化产业插上互联网科技和金融这两只强有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