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id:0
复习迎考已经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同学们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了政治学科知识的全面梳理和记忆,知识盲区越来越少,易错易混点也越辨越明。大家的困惑点开始集中到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上来,特别是对《文化生活》板块,许多同学有同样的问题,该板块的主观题相对其他几个板块最难回答,许多时候答题像在碰运气,不知从何处入手,有时觉得自己的所答全面分析了材料,但依旧得分不高,感觉抓不住点。事实上,无论哪个板块,答题首先应该基于对设问的透彻剖析,即“审题”,这个关键步骤没有做好,会直接偏离设问方向,造成所答抓不住重点甚至答非所问。接下来,我们以2016年南通卷34题第一问设问的变形为例,共同把握文化板块主观题解题的关键。
(2016年南通三模第34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历代相传。《新唐书·魏征传》载:“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需倡导“忧患意识”,但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
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某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吕某经常与外教玛丽交流学习情况,在玛丽的引导下,吕某将父亲的科研资料拿来翻译,并交给外教评判。父亲知道后批评了吕某,并指导她向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了反映。经调查,证实了玛丽以外教身份收集我国科技情报的违法事实。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在当今维护国家安全中需要传承“忧患”意识的文化原因。(6分)
以上设问是南通卷原题,但有的地方在使用这份试卷时将该问进行了改编,变成了:
(1)分析传承“忧患”理念在当今维护国家安全中需要提升发展的文化原因。(6分)
两个设问看似相似,实际上从“传承”到“提升发展”,关键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答案也大相径庭。
第一种设问,“传承”忧患意识的原因重在强调承袭忧患意识,即今天仍然需要有忧患意识这种精神或者说这种文化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如果能理解到这个层面,应该能够明白该问主要考察文化的影响,即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另外,从“传承”一词和对材料的分析可见忧患意识是我们的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国家安全这个主题,可以跟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因此,参考答案如下:
“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2分)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传承“忧患”意识有利于提升我们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分)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忧患”意识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2分)
第二种设问,从传统的忧患理念入手,讲到这一传统思想在今天的传承、发展与影响。分析传承“忧患”理念在当今维护国家安全中需要提升发展的文化原因,重在突出“提升发展”,强调的是与过去相比的变化,所以,首先要求我们明确的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变与不变,理解到这个层面,很自然就会联系到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知识理论上的变化要求。对传统文化的“提升发展”也不难想到文化继承和发展相互关系。而现实中的“提升发展”则需要突出忧患意识要顺应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要求。
因此,参考答案如下: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忧患”理念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但在国家安全形势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其具体内涵也应因时而变。(2分)
对“忧患”理念加以提升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2分)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忧患”理念加以提升发展,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2分)
从这个例题中可以看出,审题是解题最重要的环节,对设问的理解偏之毫厘,答案差之千里。考场上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仔细地剖析问题,找对题眼。
(省镇中张岚)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