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的广场上多了一只由大米堆叠而成的“大平安龟”,还有一座花灯形式的平安桥以及供人抚摸沾好运的“龙龟”。这些吉祥物从澎湖远道而来,既是传统仪式又有创意文化衍生饰品,吸引了不少民众的目光。而在厦门各个两岸青创基地,不少台青在厦门体验传统元宵活动的同时,加入多种创新元素,甚至开发出线上互动游戏,让两岸青年体验了更有意思的民俗活动,促进两岸交流。
澎湖民俗味 海沧添光彩
在青礁慈济祖宫的“乞龟”现场,很多市民都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乞龟”,带一小袋平安米回家感觉有趣又有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米龟”是澎湖经验丰富的师傅,耗费了34吨大米堆叠而成。活动结束后,这些“平安米”发放给低保户。
据介绍,“乞龟”是闽台的传统民俗。每年元宵期间,澎湖的各个寺庙都会举办“乞龟”活动。“虽然闽南以前也有‘乞龟’的习俗,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澎湖县旅游发展协会驻厦门市代表处主任柳瑞朕介绍说,闽台两地同根同源,在文化和习俗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柳瑞朕说:“我们举办‘乞龟’等传统民俗活动已有4年,今年新增了过平安桥、摸龙龟等民俗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两岸的民俗交流更深入。”
值得一提的是,柳瑞朕带来的平安桥,造型可爱,充满了文创元素。平安桥的“龙门”、“虎门”有别于传统龙、虎造型,十分可爱。柳瑞朕介绍说:“青礁慈济宫的花灯平安桥是两岸首座‘龙虎花灯七星平安桥’,花灯纯手工制作,以金色黄色红色为主色,让每一位走过平安桥的香客游客都能红红火火旺整年。”
民俗融文创 盼青年接力
“明年,我们将进一步丰富‘乞龟’的活动内容,除了米龟,我们还想带来‘糖龟’、‘面龟’等,举办相关的民俗活动,吸引厦门民众参与到其中。”柳瑞朕告诉记者,传统的平安桥有两种形式,今年搭设的平安桥桥洞下设七星莲花灯,还有一种是平安桥跨越“米龟”的形式。“下次元宵,我们想改变下平安桥的样子,让大家看到更加丰富的元宵传统民俗。”柳瑞朕说。
除了厦门,日后“乞龟”、过平安桥的活动还将到更多的地方举行。柳瑞朕说:“漳州东山岛的寺庙,对这些活动也很感兴趣。那里许多老人还记得小时候也参加过‘乞龟’的活动。我们也希望,接下来能把‘米龟’和平安桥带到那里。”
今年,柳瑞朕还带来了“鸡形花灯”、平安烛、手机贴纸等台湾制作的民俗文创产品,日后他计划创作开发更多民俗周边文创品,吸引更多民众的眼光。柳瑞朕说:“对传统活动进行改良创新,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只有他们愿意了解这些传统活动,这些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我们也希望能在大陆找到对传统民俗感兴趣的年轻人,来传承堆砌米龟等传统技艺。”
两岸青年 交流传统民俗
除了传统民俗活动,在各个青创基地,也有不少台青与厦门人一同度过了热闹元宵,他们闹元宵的方式与传统民俗相比创意十足。思明台胞驿站龙山联谊点在龙山文创园举办了一场庆元宵活动,大家一起雕刻水仙花、吃汤圆、猜灯谜。而在云创智谷,更是丰富了元宵内容,同时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发了线上元宵游戏,提升不少园区创业者参与的兴趣。
除了台商、台青之外,还有许多厦门人一同参与其中,他们大多都是活力十足的年轻人。来龙山文创园参加活动的爱特众创负责人萧榆安也没有回台湾过元宵,她笑着说:“在这里我们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猜灯谜、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尽管如此,两岸欢度元宵的方式还是有一些差异。“在台湾,大家过节一般都是到寺庙参拜,在大陆则比较倾向于与朋友家人团聚。”萧榆安介绍说,她十分喜欢这种温馨的过节方式。
来自台东的张秀祯一边雕刻水仙一边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厦门过元宵,元宵节的气氛比较轻松;而在台湾,大多数人从正月初五就开始上班了,因此元宵节还是比较忙碌的。”
“为了让在厦台胞感受到元宵节的热烈氛围,我们特地举办了这场活动。”海峡双创基地总监范姜锋说,这是第一次以台青为主体,举办庆元宵的活动,这也是两岸民俗文化的一次交流。范姜锋说:“以后,我们也会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为两岸年轻人的文化和情感交流提供一个新的平台。”(记者 陈翠仙 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