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白色塑料中空板,神奇变身为一栋栋构思巧妙、形态各异的“创意屋”,隐含着花瓣、星星、月亮、河流、桥梁等众多意象……6月10日,“2018同济大学国际建造节暨2018‘风语筑’塑料中空板建筑设计与建造竞赛”圆满落下帷幕。东南大学的《星翩》、同济大学的《穹织》以及重庆大学的《相思结》3件作品获颁一等奖。
比拼创意以杜牧诗为设计源头
本届国际建造节由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于6月9日上午9时开赛。同济大学的7支代表队、国内其他16所建筑院校的代表队和来自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的11所国外建筑院校的代表队等济济一堂,兴致勃勃地运用塑料中空板、螺栓等简单物件,现场搭建建筑面积约6至8平方米的创意屋。
本届建造节大学生建造竞赛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秋夕》作为大赛设计创意的源头,鼓励同学们创造性地利用塑料中空板的材料特性,塑造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和形态。
经过8小时现场连续作业,35栋形态不一的白色塑料中空板建筑,成排耸立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场,蔚为壮观。
看这些创意建筑作品的名称:同济大学的《弦月》和《烛花摇影》、合肥工业大学的《步落星辰》、华南理工大学的《蒲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漩阙》、中央美术学院的《蚕阶》、麦吉尔大学的《Red Path》、威尼斯建筑大学的《Free Space》、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Red Stars in the Sky》等,无不令人遐想。
携手中学共推创新型人才培养
建造节活动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建龙教授介绍道,始于2007年的同济大学建造节最初是面向本院大一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实验教学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自2012年起,获批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全国实验性邀请赛,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建造实验活动。2015年,首次邀请国外建筑院校学生参赛,建造节升级为“国际建造节”。
“从每年现场的的盛况来看,同济大学建造节无疑实现了预期目标,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中外青年学生建筑设计的热情和创意。创意、建造和团队精神是作品成功的三大关键要素。”张建龙说。
今年建造节的赛场上,还出现了一批高中生的身影,此项赛事同时也是“同济大学2018上海市中学生建造邀请赛”,邀请到了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同济一附中、同济附属科技高中等沪上15所高中前来参赛,每队使用黄色瓦楞纸板,在6小时内建造一栋震后简易的单人临时庇护所,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招办主任黄一如教授表示,邀请高中生参加这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目的是激发中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科学精神,促进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学生专业兴趣、学科特长、创新潜力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共同推进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
此次大赛的创意作品将在同济大学展出至6月15日。
记者 程媛媛 通讯员 黄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