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音响灯光网报道
制造业要死了吗?转型文化创意产业有救吗?
涨价潮、环保潮、停产停工,近段时间制造业一时间人心惶惶,雾霾程度和北京天气有的一拼,似乎大家都陷入一种岌岌可危的寒冬境地。董小姐为实体经济加油打气的视频火爆朋友圈,但似乎依然无法为制造业的低迷士气带来多少阳光。
说白了,音响灯光制造业不好做,市场不景气,不少企业都纷纷打起了转型的主意,但是转去哪个行业又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演艺设备行业与文化产业一直是息息相关的关系,音响灯光制造业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似乎是顺势而为。而且,有一种说法,经济低迷时,文化创意产业反而容易出现“口红效应”,涌动着更多的机会。
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著名灯光师沙晓岚在近来一次访谈中认为,“上千亿规模不止”。
平均每年创造产值22.5亿美元,占全球GDP3%;雇佣2950万员工,占全世界工作人口1%;提供工作岗位数超过欧洲、日本、美国三地汽车产业工作岗位数总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文化时代——第一张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地图》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谓“霸气侧漏”。
目前,文化产业利润平均在20%左右,远高于一般制造企业,随着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发展为综合性、有强大后劲的新型业态,完全可能成为产业强市的重要支撑之一。
对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我国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未来至少还有3倍至4倍甚至以上的成长空间,同样与庞大的市场机遇之间画着等号。种种数据都表明文化创意市场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余地,演艺设备行业利润摊薄,转战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升级转型的一大出路。
文化创意产业是香饽饽还是硬骨头?
文化创意产业前途似锦,演艺设备制造业是否该纷纷效仿呢?
先看看相对成功的案例,锐丰音响到锐丰文化,从2012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始,“锐丰文化”从单一的工程承包方转向项目整体运作,2016年提出“音乐旅行”的概念、“城市盛事”的构想,致力于打造国家级文体盛事的活动IP,今年的北京鸟巢“飞鸟毕业季”演出,鼎湖山音乐节和西部音乐节均依托旅游景区的特色和资源来打造。
2016国庆期间锐丰打造的西部音乐节,5天入园观众超50万
2009年,励丰一举跳出音响产品制造商、代理商的窠臼,在公共文化设施、数字文化体验、文化旅游展演三大领域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当初,行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并不看好,认为励丰在“文化科技”这些工程项目的案例中,扮演的角色和系统集成商一样,并没有质的突破。但对于外界来说,励丰走“文化科技”的道路迎合了地方政府,可以进一步巩固这方面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励丰也有“上市梦”,上市的前提先要把自己的这块饼划大,如今若被利亚德收购,顺利实现借道并购曲线上市,励丰打造“文化科技”概念背后的深意则进一步明晰。
励丰2016年9月份打造的银川文化城文旅智慧体验项目
但是并不建议一窝蜂遍地开花,因为容易导致良莠不齐的弊病。一骨脑地投入和自己原本传统产业相距甚远的新兴产业是否真的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不见得。文化创意产业的确是块大蛋糕,但是也不是那么好啃的。转型谈何容易。转的动吗?很难。一个传统企业的文化制度、管理规范等方面长期以来都是一层不变的,要一步跨越到文化创意,简直就是让士兵去干秀才的活。
隔行如隔山!转型可不是那么容易!
隔行如隔山,以为摆几款灯放点音乐就是艺术了吗?搞设备的要来搞创意,远不止这么容易。为什么有人会吐槽国内国外的音乐节艺术节相比,同样的设备但是为什么出不了那么好的舞台效果,打造不了那么高的影响力,这其中暗含的玄机实在太多。
首先,定位很重要。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发展空间大涉及的种类也多,盲目地投身其中可能会适得其反,怎样找准适合自己的项目很重要。为什么锐丰做艺术节音乐节,励丰要做文化科技的项目呢,锐丰本身就在政府资源和营销推广方面具备优势,而励丰则是在技术上具有竞争力,布局不同的文化项目都是和自身的优势资源分不开的。
其次,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是关键因素,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点子是不可或缺的利益增长点。而传统的音响灯光制造业的人员结构中,老板基本上是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高管年龄在35岁以上,而这批人往往是思维相对传统僵化,对于文化创意运作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创新,那么让老板换掉一批高管,然后引进一批年轻人,这种风险又是难以承担的。很明显的是,传统制造业中人才的构成中缺乏一些对文化产业有经验并有创意的人,必须得痛苦地撤掉一部分人,添加新鲜的血液才能为企业的转型发展迸发新的活力。
再者,市场运营更是制造业转型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痛点。经费不足,推广不够,商业运作和招商引资方方面面都和原来的运营模式不一样。拿经费来说,一个项目可能要达到好几个亿的制作成本,没有经费是做不好的,因此企业需要具备极强的资金周转能力。而文化创意的项目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大众消费者买账,这和音响灯光制造业原先对接的客户群体又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肩上原本是扛着全国数百家渠道经销商,所需要做得事情就是和数百家经销商打好交道生产发货就行,而文化产业面对的是更多的成千上万的普通大众消费者,这个群体更大更个性化,并且是不可确定的,他们的喜好更是无法精准地测量,这对于突变的群体转换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而且在推广营销方面又需要花更大的心思,怎样包装策划让大众关注到并且喜欢到二次传播分享,这又更考验创意者最开始策划时对于受众心理的把握。而怎么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营销思维则需要在创意创新上下足功夫,未来一定拼的是创意文化,产品必须充满人情味,而不是自我的夸张与包装,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成为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才能成功。
转型可以,但绝不要盲目。传统制造业在通往文化创意地道路中一定要认清自身短板和核心竞争力,并且看清市场瞬息动态,毕竟转得好就是康庄大道,转不好就是独木绝境。
本文为慧聪音响灯光网原创内容,作者为:安延,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