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道(中观)是大乘佛学中最基本的重要观念,唐代诗僧皎然作为中国诗学史上重要的诗论家,在其《诗式》和《诗议》中颇为明确地以"中道"方法来建构其诗论系统,昭示了在中国诗学中借鉴佛学"中道"观念而呈现的一些诗学理论内涵。其他尚有很多诗人或诗论家的诗歌风貌和诗论具有"中道"色彩。"中道"观念主要的不是直接进入诗学的表层,而是作为一种内在的方法论,呈现为具有丰富理论蕴含的诗学命题。"中道"观念对于中国诗学异于西方诗学的特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使诗人作为审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由个别的、局部的变为整体性的把握和领悟;般若中观对中国诗学的渗透,使意象和意境有着明显的幻象特征;中道的"不A不B"或"非A非B"的思维方式,进入诗论后发生各种形态变异,大大增加了古典诗歌的内在张力;中道的"无分别"与"不二法门"对语言名相的消解,使诗论进一步形成了超越语言之上的审美价值系统。
【作 者】张晶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24
【期 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2-60,共9页
【关 键 词】中道(中观) 诗法 无分别 肇论 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