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北京市推行居民垃圾分类已有很多年。
分类效果究竟如何?
居民参与率又是怎样?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从2010年起即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多轮调研。调研结果与民众的普遍观感一致:垃圾分类情况并不乐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垃圾类别,虽然名义上有三类: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但实际上,市政环卫部门负责分类收运的只有两类: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也就是说,目前只是虚设可回收物的分类桶,并无专人负责清运,基本上靠保洁人员、拾荒者捡拾后卖废品来实现垃圾分类和资源再生。
所以,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主推的分类模式,只有“干湿分类”,即把厨余垃圾从其他的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由市政部门运往郊区的堆肥场进行处理。
在中国普通家庭中,厨余垃圾的重量在垃圾总量中所占比重极大,一般超过半数,约为 60%~70%。所以,如果“干湿分类”执行到位并通过正规处理厂将厨余变为肥料,那么城市垃圾的末端处理(填埋和焚烧)量将大大降低,垃圾围城现状也能得到缓解。
但真正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北京市自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垃圾分类推广后,垃圾分类试点小区的数量不断增加:从第一年的600个,到目前已超过3,000个,占全市居住小区的半数以上。试点小区的数量虽然大幅度增加,但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却不如预期。
新设置的垃圾分类试点设备完备,人们新鲜感十足,图片:必应
一方面,应该肯定这些年市政部门的“硬件”配套逐步到位,厨余垃圾分类运输和处理的能力逐步完善,试点小区的分类运输率逐年提高。
另一方面则与之相反:居民的垃圾分类认知水平、垃圾分类参与率始终很低,有限的垃圾分类成果主要依靠“二次分拣”。
这一矛盾正反映了垃圾分类管理中,硬件与软件的配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