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当前农村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了解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劳动技能培训、土地集约化经营、退耕还林草的管护、新农村建设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浩门镇党委、政府组织骨干力量,深入各村社,通过召开座谈会、走门入户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提出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浩门镇是县府所在地,总面积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219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2.49万亩,牲畜总数21098头(只),其中牛2791头,马415匹,羊17892只。镇辖9个行政村、4个社区,7861户,32314人,居住着汉、回、藏、蒙、土等10个民族,其中汉族 14832人,回族10569人,藏族3619人,其他少数民族3293人,分别占45.9%、32.71%、11.2%和10.2%。总人口中,城镇居民4956户、19579人,农村居民2905户、12735人,农村劳动力6505人;有村级小学5所,学生800人,教职工49名;有15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9个,共有党员425名,其中农民党员234名。近几年来,浩门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新文秘网省略84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年,全镇农业集约化经营户21户,总亩数396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7%,涉及农户174户,占总农户的6%,其中200亩以上规模的经营户14户,100亩以上的7户。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方面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国家及上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加之农民收入低下,拿不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导致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差。我镇圪塔、南关等村的近1000余亩耕地都在浩门河岸边,由于缺乏必要河道治理,遇到雨水较多的年份,近100亩的农作物被洪水冲走,损失惨重。旱区农作物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遇有干旱天气,造成农作物大面积遭旱灾而减产,特别是遇严重的干旱年份,因无水灌溉导致大范围的农作物枯死,劳而无功,颗粒未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较差。我镇部分村社10余公路硬化路面毁坏严重,缺乏资金维修和改造,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因投资少,设计标准低,抗灾能力差,且无公路养护机构和养护经费,弃养现象严重,使用年限短。全镇尚有1个自然村未实施道路硬化,坑坑洼洼,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实现“村村通”目标还需道路硬化8公里。三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全镇部分村校舍还存有危房,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改造,全镇共学生770名,教师48名,师资超负荷运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公共卫生虽有了一定的改善,全镇共建成村级卫生室6所,卫生器材配备不健全,村级卫生工作人员医疗水平有限,大病救治方面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贫乏,8个村无健身等娱乐活动场所。
(二)集约化经营中,群众的认识不到位农民土地零散种植,牵扯面广,无法连片种植,制约了种植结构的调整;由于短期承包方式,容易造成农户在生产上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从而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单兵作战难克服的弱点,难以形成竞争力;缺乏经济组织引导,规模经营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三)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中央和上级部门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但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应的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大。
(四)劳动技能培训规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技能培训工种单一随着农民群众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力度加大,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的人越来越多,务工人员除靠体力和掌握单一的技能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务工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农民工返乡率高,农民增收的困难。
(五)、退耕还林(草)管护难度大,林木的成活在率难以保障近几年来,由于投入退耕还林(草)管护经费少,无专门的管护人员,不少网围栏被盗,牛羊随意出入,导致不少林木被破坏,农户退耕还林(草)补助款不能全额发放,导致了干群关系紧张。
(六)、由于农民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不断加大,经商、牛羊育肥等规模不断扩大,周转资金的短缺成为主要问题,2008年发入牛羊育肥等短期贷款400余户,贷款金额750万元。金融系统的货款金额少,回收时间短,货款手续繁琐,利率高,群众以无法承受,周转资金的短缺制约着农民增收的速度。
四、对策和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的组织领导,浩门镇党委、政府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发放意见征求表等形式,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专人负责制,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一)、基础设施方面 1、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使用的能力。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真正起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 2、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无农田水利实施,河道的治理难度大,公路养护成本高。因此调高乡村道路等的设计标准和补助标准,相应减少自筹资金,增加国家投资金额是当务之急。
(二)、集约化的过程是群众利益调整的过程,因此,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加强宣传引导,不搞强迫和命令 ……(未完,全文共4036字,当前仅显示2362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