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综述

摘 要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张玥)接连两场新闻发布会,关于毕节,关于毕节试验区“而立之年”再出发。 两场发布会都是这样,早到占位的记者和结束后仍在不断追问的...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张玥)接连两场新闻发布会,关于毕节,关于毕节试验区“而立之年”再出发。

  两场发布会都是这样,早到占位的记者和结束后仍在不断追问的“长枪短炮”。现场快节奏敲击的键盘声和高高举起的提问手背后,是很多人心中充满的期待,等待这场发布会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接连两场,11月13日-14日,在贵阳举行。

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综述

新闻发布会现场

  《毕节试验区成立30年GDP增102倍实现“三个重大跨越”》

  《30年减贫594万人创新"三大主题"毕节试验区翻开发展新篇章》

  《贵州将从“四方面”谋划项目夯实毕节试验区发展基础》

  《从试验区到示范区毕节肩负“三大示范”任务》

  ......

  一篇篇稿件,飞跃海雀村的苹果林,飞跃全球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鸭池河大桥,飞跃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朗朗读书声,飞跃三十年沧桑巨变,传递到此时此刻,正在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发挥作用的每一个人心间。

  30年筚路蓝缕,30年春华秋实

  毕节的“穷”,曾经全国有名。

  生态脆弱、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里一度是我国西南贫困带的核心区域,深受“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问题困扰。

  1988年6月国务院批复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肩负起为深度贫困岩溶山区生存发展探路子的特殊使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各级各界开启了帮扶毕节试验区攻坚克难、挑战贫困的新征程。

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综述

作为黔贵高速的控制性工程,鸭池河大桥是目前全球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刘叶琳摄)

  30年来,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有关方面紧扣毕节试验区民生诉求,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推动毕节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累计组织986批次8356人次专家学者到试验区考察指导工作,培训各类人才32.9万人次;新改扩建各类学校200多所,援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140多个......

  30年来,试验区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三大主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脱贫攻坚捷报频传,生态建设绿意盎然,交通建设通江达海,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民生改善再攀新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增加到2017年的8473元,增长37.49倍;目前,毕节境内铁路通车里程41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7公里、毕节飞雄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23个城市的航线,累计输送旅客近400万人次......

  砥砺奋进,沧桑巨变。毕节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上升,驶入全面小康建设的“快车道”。

  30年来,毕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10.04%,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2.2%,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毕节试验区,走出了一条以统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从普遍贫困向基本小康跨越的发展路子。

  告别“富饶的贫困”,实现“三个重大跨越”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但在当地连绵的山峦之下,蕴藏着丰富的水能、矿产等资源,毕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资源聚集地。长期以来,较为粗放的资源开采方式,未形成集聚效应,让毕节长期难以摆脱“富饶的贫困”。

  彼时,地处云贵高原、平均海拔2300米的赫章县海雀村是一只饿得瘦骨嶙峋的“海雀”。“高山大梁子,洋芋苦荞过日子,想吃一顿白米饭,要等婆娘坐月子”成为海雀村真实写照,大小山坡都成了光秃秃的“和尚坡”,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海雀村农民人均占有粮食98公斤,人均纯收入仅为87元,森林覆盖率不足5%。

  发展与生态如同天平的两头,一头放着金山银山,一头放着绿水青山,如何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和谐相融、相互借力,使发展与生态“鱼与熊掌兼得”?

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综述

曾经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如今已是绿意盎然。(图片来自“毕节发布”微信公众号)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的重要内容,是把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型扶贫转变为生产发展型扶贫,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

  海雀村的改变从种树开始。从1987年冬天起,时任村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一代接着一代干,将全村30多个荒山头全部种上了树。1995年海雀村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2014年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荣誉称号。目前,全村共有林地13400亩,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林木价值达8000万元以上,人均经济存量约10万元,实现了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绝不再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老路。1988年以来,毕节先后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同步改善生态和民生。

  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毕节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奔小康之路。

  从1987年到2017年,生产总值增长10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170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7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9倍、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倍、26倍,毕节实现了“三个重大跨越”。

  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人,83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56%下降到10.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7元增加到8473元。

  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累计治理石漠化1367.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近9000平方公里,造林201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提高到52.2%,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

  人口,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推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1‰下降到7.34‰,累计少出生人口约178万人;教育“两基”实现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8.8年,人口素质大幅提升,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发展道路,让毕节这片资源富饶的大地升腾起致富的希望,告别“富饶的贫困”,实现“三个重大跨越”已不是梦想。

  创新“三大主题”的实践形式,赋予“三大主题”鲜明的时代特色

  寄托着几代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凝结着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30年脚步铿锵,脱贫攻坚体制创新亮点频出。在毕节试验区“而立之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确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综合辩证地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关系,抓住了毕节地区贫困的主要矛盾,找准了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痼疾”。

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综述

国家级森林公园,5A级景区。百里杜鹃天然原始林带,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已成为游客春季赏花的热门地点。(图片来自毕节市人民政府网)

  过去30年,毕节试验区围绕“三大主题”的改革试验,贯彻了新发展理念的要素、贯穿了科学发展的艰辛探索。试验区向改革要发展、以创新强动力,用创新举措辩证地解决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的矛盾。

  改革进入新征程,用新发展理念指导改革试验,创新“三大主题”的实践形式,赋予“三大主题”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更丰富的发展内涵。现阶段,要牢牢把握“三大主题”新的实践形式: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脱贫攻坚为重点,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这意味着毕节试验区的发展,不仅要在贵州作示范,更要在全国有示范意义,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人民的深情关怀,对试验区发展的殷切期望,令人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提前谋划、着眼长远,努力实现向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跨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明确了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毕节试验区实现现代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目标;也要着眼长远,明确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来看,是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在总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在最关键的目标和问题上找突破口,致力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致力于强势农业、提高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革命性要求。

  毕节试验区2017年户籍人口达920万,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将农村剩余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劳动力,有序转移到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去。打赢脱贫攻坚战依然是当前毕节试验区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为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准确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紧密内在联系,牢固树立抓脱贫就是抓发展、就是抓乡村振兴、就是抓示范区建设的思想认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把贵州、毕节的改革发展推向前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2018年8月13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的意见》。要求毕节试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2018年8月17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召开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进大会,要求毕节试验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环节,高水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

  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的设计图,一步步得以实现。

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综述

10月10日,成贵铁路云贵段开始进入轨道铺设阶段。(郑林华 摄)

  贵州省委组织部实施五大措施,坚持把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建强基层干部队伍,为毕节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全力筑牢毕节脱贫攻坚“战斗堡垒”。目前,各级派驻毕节的驻村第一书记2004人、驻村干部8309人。其中,从省直部门选派第一书记85人。配备超强基层干部队伍,助力毕节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毕节市贫困村干部的培训力度,每年对村“两委一队三个人”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能力素质。

  贵州全省统一战线将充分发挥四大优势,助推毕节发展,贯彻落实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政治要求。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广泛凝聚助力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建言献策的职能优势,助力试验区发展思路变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资源富集的经济优势,助力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助力试验区绿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截至2018年6月,在“千企帮千村”行动中,共有4091家企业帮扶4221个村,帮扶资金185亿元,惠及95.8万贫困人口。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计划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改善民生“四个方面”谋划项目,进一步筑牢毕节试验区发展基础。2018—2020年,计划支持毕节新开工中小型水库20座以上,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等;交通上将推动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叙永至毕节铁路按期建成通车,积极争取将昭黔铁路威宁经毕节至遵义段、纳雍至六盘水铁路、六盘水经威宁至昭通城际铁路列入国家铁路近期发展规划,推动威宁机场加快建设,启动毕节飞雄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等。

  贵州省财政厅计划分三个步骤,助力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对实验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实验区生态环保建设、支持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近年来省级下达毕节市转移支付补助的情况看,补助规模由2014年的241.2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78.39亿元,年均增幅为16.2%,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8个百分点。特别是省级下达毕节实验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规模由2014年的26.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5.14亿元,年均增幅为19.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7个百分点。

  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从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大汇报沟通力度“四个方面”对毕节进行支持。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毕节市做好试点试验工作;积极争取国务院扶贫办支持毕节适宜种植构树的贫困县发展构树扶贫,把构树产业打造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争取国务院扶贫办支持毕节发展光伏扶贫,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增收脱贫。争取对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后贫困群众的后续发展特别是产业支持问题提供帮助,指导毕节试验区积极探索搬迁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三十而立,改革的脚步不停,致富的初心不变。磅礴乌蒙,小康新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之路起步于此,又从这里再次出发。

    A+
发布日期:2018-11-15 23: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