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探测有啥用?叶培建院士讲述中国"探月"征程

摘 要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叶培建 你现在叫我来讲探月就能增加多少GDP(国内生产总值),就能增加多少钱的收入?我实在说不上来。月球是全人类的,说得很...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叶培建

  你现在叫我来讲探月就能增加多少GDP(国内生产总值),就能增加多少钱的收入?我实在说不上来。月球是全人类的,说得很好,下面还有一句话,谁开发谁利用。如果今天我们能去而不去,我们后人就会在太空权益上遇到我们今天在海洋问题上一样的问题。为了维护我们的太空权益,我们一定要去。

  【解说】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无论从科学探索,国家权益,还是从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中国的探月工程对国家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强大,意味着要把各方面的事情做好,而航天则是国家繁荣进步和力量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和象征。

  【解说】叶培建是中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也是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2019年9月,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他介绍,自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以来,到2001年,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七十多发(艘)应用卫星和飞船,但深空探测领域始终没有中国人的足迹,奔月也只是梦想。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月球探测工程立项,自此,中国对的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叶培建

  我们国家要发展,必须要靠创新,必须要技术上强大。很高兴的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在教育投资上,创新投资上投资越来越大。我进五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的时候是1968年,我们(很多)人搞一颗卫星,后来一年搞几颗卫星,后来一年搞十几颗卫星,现在一年能搞上百颗卫星,发射三四十颗卫星,全得益于我们的创新,全得益于我们技术水平的提高。

  【解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它实现了中国第一次绕月探测;嫦娥二号(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实现一百公里轨道的绕月探测并完成拓展试验;嫦娥三号实现在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中国的探月记录不断突破,但叶培建没有“见好就收”,他认为嫦娥四号(三号的备份星)应当在探索方面去“大胆的走一步”。在经过专家论证,克服了种种困难后,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叶培建

  有一个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领导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报纸上看到的,从今以后,我们不能再说中国人只能跟着干。过去我们所干的所有的事情,外国人都干过,但这件事情外国人没干。你像这句话的评价就够了,这件事情是我们真正中国人自己干的。

  【解说】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即将发射的嫦娥五号承担着无人月面取样并返回的任务,目前正在进行各种故障预案准备,叶培建介绍,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为火星探测做着准备。他说,中国的火星探测虽然开始时间晚了,但是水平不能低。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叶培建

  发射到火星,对火星进行全球的观测;第二要降落在火星;第三,火星车要开出来,在火星上巡视勘测。这当中有很多难点,如果这个做成,这是全世界第一次在一次任务当中完成三个目标。现在这项工作正在有序进展当中,各项工作都在向前推进。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情况,我们将会在明年发射火星一号,然后到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之前落在火星。

  【解说】回忆职业生涯,叶培建很动容,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一穷二白到跻身航天大国之列的转变。谈及未来,他也只有一个目标——为中国成为航天强国再多做一些贡献。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叶培建

  将来我们还要有月球的四期工程,建立月球科考站的初步形状。我们还要完成我国的火星探测,火星的取样返回,小行星探测和木星系的探测。到(新中国)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现在是(新中国)70周年,我们的飞行器将飞过木星,飞得更远更远,飞向太阳系边境。

  单璐 郭超凯 北京报道

    A+
发布日期:2019-09-30 23: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