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龙泉寺:僧人不乏高知人才 不得用电子产品

摘 要

中国顶尖学府走出的高知人才,缘何在这里皈依佛门?贤宇法师现在是龙泉寺一名普通出家僧人,每天的工作是和师兄弟们一起完成律典的校注和古籍的整理— — —这也...

  僧团与居士团队分工协作

  开门办寺的龙泉寺香火渐盛。每逢重要的节日或佛教圣日,龙泉寺都要在西院的大殿遗址举办法会,接待山下信众,带领大家诵经、拜忏、坐禅体验、学唱佛教歌曲等,此外,还有一些讲座、交流等活动。“露天法会有时会遇到大雨倾盆,但是信众和寺内的僧众从未退场。”贤才法师说。

  图书馆是龙泉寺内所有部门中建筑空间最大的,贤才法师介绍,馆内藏书10万多册,绝大部分是佛经,历朝历代佛法经卷几乎全部收藏。图书馆向外界开放,管理系统是一套庞大的数字信息化控制平台,检索、流通、编目、典藏等等管理在一个平台上完成。这套系统是寺院采购引进,并非如外界所说的由寺内研发。“但是,寺内信息技术中心与图书馆合作,正在研发一套向社会开放的Web检索程序,任何人都可以从网上查阅图书信息。”贤才法师说。

  贤才法师提到的信息技术中心,是舆论对于龙泉寺“最强科研团队”定义的一个重要依据。然而,这个信息技术中心其实在寺内只有一间办公室,两位志愿者。主管贤信法师确实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但寺内建设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并不完全产生于这间办公室,而是山下社会科研机构的信众和义工们协作完成。“人工智能机器人‘贤二机器僧’就是社会科研力量与寺院合作完成的,并非寺内僧团开发的。”贤才法师说。

  龙泉寺内常住居士和义工差不多300人,从动漫制作、语言翻译、资料收集整理,到寺内清洁、植被护理、一日三餐,繁杂的日常工作都是由居士和义工们完成,执事僧负责管理。“龙泉寺能力有限,所有义工不可能常年住在寺内,很多技术性工作是由山下的义工帮助完成的。”贤才法师说,“这也是龙泉寺入世弘扬佛法的一种方式,僧团与居士团队分工协作,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的弘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僧团建设寺院、承传佛法,教育在家修行的居士;居士带动身边的人,参加寺里的弘法活动,为他们提供接触和了解佛教的契机。”

  龙泉寺是一座开放的寺院。2007年开始,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开通博客,建设网络道场,累积访问量1800多万。2008年官方网站“龙泉之声”上线;2009年后先后开通12种语言的微博,与网友在线互动,粉丝数量超过90万。龙泉寺设置机构,分别负责网站、博客、微博的更新;学诚法师在各种活动中的开示讲演、博客和微博的内容集结成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版发行,仅《和尚·博客》丛书就出版了100集;创作漫画、制作动画,一直到“贤二机器僧”问世,龙泉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日俱增。

  龙泉寺的规矩

  “依戒摄僧”严守清规戒律

  竭尽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途径,龙泉寺因此声名鹊起,展现给外界一种积极开放的入世态度。然而,更为真实的一面才是它的神秘所在———即严谨、苛刻的寺内管理制度。

  尽管龙泉寺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可谓穷尽其能,但寺内僧人却不得使用手机、iPad等一切电子产品,只有少数执事僧被批准配备手机作为与外界联络的通信工具。使用电脑需要经过审批,学修楼内有一间计算机房,寺内专门购进的指纹识别系统将这一制度落实得丝毫不差。

  居士、义工与僧团的工作、生活区域分开,但作息安排一致。每天凌晨3点55分打板起床,晚上9点30分熄灯睡觉,雷打不动;早晚课读经诵文,风雨不误;每天必须参加集体劳动,称为“出坡”。龙泉寺如今正大兴土木,兴建学修场所,这是当下寺内僧众“出坡”的工作内容。一日三餐称作“过堂”,用斋前读诵经文,吃饭时须端坐、静食。斋饭没有半点荤腥,300斤菜只用3斤植物油,僧众不接触财务,全由寺内管理,严守清规戒律。

  龙泉寺内等级制度严明,执事僧负责各自工作内容,指导义工和居士工作;居士和义工们对寺内僧人格外敬仰,见到法师,于百步外也会合十行礼。

  对于僧团的管理,龙泉寺内有一个专有词汇“依戒摄僧”:在内部清修时,按照受戒程度从高到低,下座须对上座恭敬;处理外部事务时,下位须服从上位,接受上位的教导和劝诫。

  龙泉寺动漫中心执事贤帆法师表示,能够接受采访的法师,实际上是经过方丈学诚法师同意并指派的。

  很不巧,采访期间学诚法师不在寺中。几次提出的采访要求,贤帆法师都需要通过邮件向学诚法师报告,由学诚法师批示,比如,“贤才法师就是师父临时安排接受采访的”。而新文化记者提出采访贤启、贤宇等其他几位法师,以及采访居士和义工的要求,都没有被允许,包括拍摄僧团内部学修佛法、工作学习状态的请求,也被一一婉拒。

  这套管理制度既有对传统戒律制度的传承,也有现代管理经验的借鉴。由此可见,制度的制定者学诚法师是龙泉寺的绝对核心。对于外部事务的处理,比如对于媒体和公众舆论,龙泉寺处理的程序和方式颇有现代企业公关的味道。虽然不能被称为“CEO”,但龙泉寺由废到兴,从“众缘和合”动土重建,到万众景仰声名远播,无一不因学诚法师而来。

  龙泉寺的僧众

  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是少数

  学诚法师对于内部的严格管理,实际上为龙泉寺塑造了一个向外风生水起、向内却异常安静的“非典型氛围”。而这也是众多具有高等知识结构人才先后在此皈依的重要因素。

  贤帆法师出家前毕业于中央美院,“我家里有佛教传统,从小接受佛教文化,理解慢慢深刻,发现佛法是解决世间事的不二法门,找了很多地方,最后在龙泉寺找到了皈依之路。”

  贤才法师曾是大连理工大学的高材生,他的出家经历并不顺利,父母难以接受唯一的孩子身入佛门,其间的纠结和痛苦,贤才法师不愿提起。

  龙泉寺里的出家僧人不乏出身清华、北大、中科院的博士、硕士,甚至教授,被称所谓“高知僧团”,贤启法师就是其中一员。他曾是清华大学核能和热能物理学博士,在龙泉寺的内部资料中,有一段贤启法师讲述自己出家理想的视频,“我之前总是在想,人活在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而佛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希望自己走得远一点,探寻生命的本源,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不必为此烦恼,也为世间人离苦得乐。”

  贤宇法师,曾是清华数学系高材生,当年放弃学业出家在龙泉寺,引起不小的反响。对于社会争议,他曾这样解释:“现在的学术有很多是和人心脱离的,社会上对做学术的生活比较向往,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佛法才是真正净化人心的,传承文化里有句话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家人就是这个时代真正做这种工作的人。”

  而在龙泉寺,并非只有高学历的人才能够出家。贤才法师介绍,龙泉寺僧众百余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是少数。所有僧人无论学历高低,都经过义工到净人,最后剃度出家的考察。每天的生活都是谈禅打坐,参悟佛法。

  但是,具有高等学历背景的僧人在龙泉寺内更多地承担了社会事务工作和佛教事业发展的责任。比如各部门执事僧至少都拥有本科学历背景,贤才、贤帆两位法师就是如此。更高学历背景和知识能力的僧人,在寺内的位置更高、作用更大,比如在龙泉寺向世界推广中国佛教文化的过程中,贤启法师担任了荷兰龙泉大悲寺的住持。

  当然,也不都如此。贤宇法师现在是龙泉寺一名普通出家僧人,每天的工作是和师兄弟们一起完成律典的校注和古籍的整理———这也是龙泉寺僧众们目前正在“闭关研习”的一项工作,将梵文、巴利文等非汉文佛法经典翻译成章,以求流传。

    A+
发布日期:2016-06-16 1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