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平顶山烟草公司五个创新助推烟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大河网讯 2016年,平顶山市计划种植烟叶面积11万亩,预计产前投入8368万元,计划收购烟叶31.3万担,调拨烟叶34.7万担。为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平顶山市烟草公司坚持市场导向,深入推动烟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五个创新”促进我市烟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打造现代烟草农业集群。贯彻落实《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6年烟叶生产工作的意见》和《严禁麦烟套种的紧急通知》明传电报精神,坚决杜绝麦烟套种,着力解决套种烟叶色泽淡、易褪色、氯离子含量高、黑灰绝火等严重质量问题;创新烟叶种植计划分配机制,改变过去由行政下达种植计划的方式,引入计划资源竞争机制,着力优化种植布局,通过对全市22个重点产烟乡(镇)烟基设施配套、烟田规划、土地流转等项目评审打分,根据评审结果分配明年烟叶种植计划,使烟叶种植计划向生态优越、集中度高,设施配套、有发展潜力的区域转移;加快推进规模化种植,对500亩以上连片烟方实行“育苗、整地、起垄、肥料”四免费,2016年全市连片千亩以上烟草产业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4万亩,种烟乡(镇)由64个优化为50个,种烟农户优化为2162户,户均种植规模达到50.9亩,逐步构建了规模稳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烟叶产业格局。
创新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烟叶质量品质。认真落实示范推广国家局三项主推技术,2016年全市规划千亩以上烟方示范2.5万亩,全面应用简易实用型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狠抓烟田提钾降氯、烟农节水节肥;依托烘烤工场,在全市推广上部4-6片一次性成熟采烤技术和1 N(1个烘烤师加N个专业队)采烤一体化管理模式,采取工位制、工序化管理,全力提高上部烟成熟度和可用性;探索废弃地膜污染治理新模式,印发宣传告知书,推广使用加厚地膜,签订地膜回收协议,2016年全市供应加厚地膜331吨,覆盖烟田面积11万亩,初步形成地膜循环利用绿色通道,实现烟叶质量提升与和谐环境发展同步进行。
创新技术服务体系,力促烟叶生产降本增效。把“节约一个工,增收一百元”作为家喻户晓的动员令,扎实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农场试点,通过在移栽、覆膜、中耕培土、植保等环节实施机械化作业,全市亩均用工降至16.49个;以市级现代烟草科技园为依托,在郏县茨芭、汝州王寨、叶县夏李、宝丰石桥建设4个技术分中心和县级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切实解决为烟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职业烟农培育,开展烟农星级评定活动,实行种烟农户申请审批制;探索合作社建设新模式,着力提升百亩以上连片种植规模和专业服务水平,努力构建“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的生产模式,真正实现烟农“轻松种烟”。
创新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全程跟踪监控管理。扎实推行烟叶生产网格化管理,以每200-300亩烟田划分为1个网格单元,实行烟站职工竞包网格,形成以网格组织生产收购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全市共划分为498个网格;试点推行烟叶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探索农场化生产、工厂化管理、标准化作业的烟叶生产新模式;积极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大胆探索“互联网 ”与现代烟草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精益烟叶生产指导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生产收购视频监控平台,实现质量追溯到岗位、到环节、到村组、到地块,目前全市共设立各类监控设施445个,实现了关键部位、关键岗位视频监控全覆盖。
创新贯彻发展理念,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烟草。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研发推广清洁能源烟叶烘烤和烟草生态循环等技术,探索烘烤模式变革,充分发挥热泵烤房、热泵供热自动化烘烤线示范作用;开展基本烟田土壤保育技术,增施自制优质饼肥,进一步改善烟田土壤环境;建立烟蚜茧蜂繁育基地,实行病虫害生态防控,建成繁蜂小棚45个,繁蜂量19000万头,目前已放蜂8万亩,大农业3.5万亩,下一步计划放蜂3万亩,大农业2万亩;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向对口扶贫乡村适当分配种植计划,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技术培训指导,以烟叶产业发展带动带动产区增收,着力提升产业扶贫富农水平,全面致力于打造绿色烟草、生态烟草、和谐烟草。(陈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