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术馆
“‘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现场
导言:近日,经过一年多的维修改造的何香凝美术馆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除了展出“何香凝艺术精品陈列”外,将与何香凝同时代的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作为考察的对象,推出“‘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取借与变革’二十世纪前半期美术留学生的中国画探索”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天雪担任策展人,展出丰子恺、关良、陈之佛、朱屺瞻、傅抱石、丁衍庸和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方人定、黎雄才共11位画家的作品,直观地呈现出他们在中国画改良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同时,亦以这11位画家为代表探讨“摹借”问题,以此反映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画改良实践对日本的借鉴情况的复杂——与传统中国画渊源颇深的日本南画体系,偏于装饰、甜美、雅致的日本画体系,以及所谓“二手西方”一脉等,所呈现出的日本画坛东西洋融合与杂处的多元状态,直接造成了中国画家“摹借”上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转化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导览嘉宾: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策展人华天雪在展览现场介绍“关于摩借”的部分 摄影/欧阳勇
高剑父 《昆仑雨后》 111.5X56.5cm 年代未详
高剑父(1879-1951),名仑,字爵廷,号剑父。广东番禺人。曾经多次游学日本,接触过博物学、雕塑、水彩画和日本画的一般知识,并且在第一次去日本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兼具画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这决定了他用政治革命的思维进行艺术革命,日本画的改良给他提供了推行国画革新运动的一个样板。高剑父是所有留日的画家里,受日本文化影响最大的,因为他找到了与政治革命相匹配的艺术革命的方向和可能性。
他对日本画坛的具体借鉴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题材上的扩展;另一方面是画法的融合。传统中国画必须筛选创作题材,高剑父到日本留学后,什么都能入画,包括残垣断壁、战场、烈焰、飞机、坦克、骷髅头、佛像、十字架等,百无禁忌的程度让人惊讶。在画法的融合上,他在居派师法自然、写生以及撞水、撞粉技法的基础之上,吸收了日本圆山派的状物模形,四条派的空气感、光照感,宁静而深邃的诗意境界;融合了明代浙派的淋漓、奔放、外张,碑派书法的苍劲、雄健、奇险等,创造了豪迈、峭硬、恣肆且富有时代精神的绘画面貌,是对传统审美的突破。
高剑父 《虎啸》 129X55.5cm 1925
《虎啸》题有高剑父典型的字体,在半干不湿的情况下书写有辣味。“撕毛”坚硬,感觉老虎的肚子有呼吸。老虎的趾甲,一定要够“辣”才能提出来。高剑父也画人物,但是他的人物并不是很准,但都有怀造,感时伤事,与现实是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