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地处福建省中部,辖12个县(市、区),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4万,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三明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闽人之源,三明万寿岩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前了18万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为此专门批准建立了博物馆;其次是闽学之源,“闽学四贤”中的朱熹、杨时、罗从彦都出生在三明;同时还是闽江之源,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发源于三明。并且,三明还是久负盛名的客家祖地,2012年成功举办第25届世客会,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嘉宾莅临世界客家祖地共襄盛举。
三明是一座有红色历史的城市,是“苏区中的苏区”,全市12个县(市、区)都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三明从事过重要革命实践,在三明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通讯连、炮兵连;是开启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苏区,被毛主席称誉为中央苏区的“东方好区域”,宁化县是中央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当年三明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明是一座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8%,被誉为“中国绿都”,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51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并且,三明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基地,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形成了冶金、压延、汽车及机械、林产、矿产加工等6条特色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同时,三明市作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目前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已开通了向莆铁路,三明机场已建成通航。
三明是一座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之一,1984年全国第一次“五四三”会议在三明召开,以“满意在三明”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拓展,获评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三明市还先后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年以来,三明市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1-9月全市实现GDP1169亿元,比增7.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出口总值、财政总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稳步回升、逐步向好的态势。
三明市自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到三明调研时提出的要“真扶贫、扶真贫”的重要指示为基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福建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扶贫、改革、试验为主题,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大力推进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深化提升“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针对过去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问题,三明市探索推出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以农户自主申请为基础,村民小组、村委会分别进行比选,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三次审核公示,形成了 “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三步工作法”,更加精准摸清贫困对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其次是根据贫困农户的致贫原因,细化分类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具体贫困类型,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提供依据,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第三是在具体分析贫困农户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采取“结对帮扶、创业培育、入股分红、资产盘活、基地托养、订单带动、资金互动、造福搬迁”等八种帮扶模式,做到精准帮扶,精准发力,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着力构建贫困农户四项普惠政策体系
针对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三明市把沙县“金改”的成果引入精准扶贫,将扶贫信贷担保服务重心下移,率先在沙县高桥镇官庄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扶贫担保基金,同时总结推广尤溪县溪尾乡乡级扶贫担保基金的做法,在重点扶贫乡镇全面成立乡村扶贫担保基金,实现贫困户“足不出乡村”就能贷到扶贫贷款,并给予贴息政策支持。
目前,全市已有70个乡镇(村)成立了乡村扶贫担保基金,基金规模达4600万元,担保额度可达4.6亿元。此外,三明市还针对贫困农户就学难问题,着力构建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体系;针对贫困农户因灾、因病致贫问题,着力构建农村新农合和保险扶贫防范体系;针对贫困户缺技术致贫问题,着力构建创业就业培训指导体系。
近三年来,全市共有9000余名贫困农民接受了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依托沙县小吃、宁化小吃等培训平台,免费为贫困农民户培训小吃技能。目前,三明市各类小吃从业人员约15万人,年营业额超过70亿元,带动了65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积极探索四种促进贫困农户增收新机制
三明市积极探索“家门口扶贫就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资产盘活入股分红、水电资源扶贫”这四种增收新机制。
其中,家门口扶贫就业增收机制,就是鼓励贫困村建设农业设施、标准化厂房等,创建乡镇(村)就业扶贫车间,重点安排贫困农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全市共有72个贫困村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已有1800余个贫困农户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增收机制,是三明市利用扶贫资金稳定增加贫困村和贫困农户收入的一种探索。就是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到设施农业等经营主体项目后形成的资产收益量化分配给当地的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确保贫困村有稳定的村集体收益,贫困农户有稳定的股金分红收益。目前,全市有31个村整合资金2323万元开展了扶贫资金量化折股试点,共有402户贫困农户、1193名贫困人口享有股份红利分红收益。
资产盘活、入股分红增收机制,是三明市针对贫困农户盘活旧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将耕地、林地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经营,将有条件复垦的旧宅基地实行土地增减挂钩,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目前,全市已流转林地面积640万亩、土地面积78万亩,有30%的贫困农户从中受益。
贫困农户脸上质朴的笑容,真实地反映出党和政府“真扶贫、扶真贫”的实际成效,同时也流露出贫困农户想脱贫、盼脱贫的强烈愿望。据统计,2014-2015年三明市共有5.04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7.5%;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都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3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7.79亿元,增长4.7%,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54元,增长10.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预计2016年有2.45万农村贫困人口可实现脱贫,其中国定贫困人口脱贫1.75万人。
一组组画面、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现了三明市近年来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但面对接下来越来越艰难的扶贫工作,三明市委、市政府深感责任重大。在下阶段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脱贫攻坚战中,他们将不断学习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本市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坚决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新阶段脱贫攻坚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快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步伐,确保在2017年全面完成国家现行扶贫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到2019年,全面实现省定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并实现贫困村和贫困县全部摘帽,为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继续不懈努力,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