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作为全国生态第一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该市境内溪流资源丰富、水质优良(95%以上的河流是Ⅱ类水),鱼类品种多样,溪鱼资源蕴藏量位居华东之首。近年来,该市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探索建立以生态渔业为载体的六种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2018年1-4月,该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7015吨,同比增长102%;渔业产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65%;渔业经济总产出2.82亿元,同比增长180%。预计2018年渔业总产值较2017年翻一番达12亿元。
一、“渔业+产业转型”模式的三种转换路径
(一)稻鱼共生渔业。即稻田养鱼模式,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减少了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保证农田的生态平衡。2005年,该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1年,该市推出“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实现亩综合产值超万元、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降低10%以上,实现增收和环境保护双赢。截至2018年5月,该市有70多万亩稻田资源,宜渔面积50万亩,已发展稻田养鱼17万亩;2017年,该市稻鱼共生模式产鱼3658吨,亩均产鱼21.5公斤,亩均增收645元,预计2018年可产鱼5100吨,亩均增收900元。
(二)设施生态渔业。即引进先进的渔业设施,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促使渔业向集约化、高效益发展。设施渔业以养殖用水净化后循环利用为核心特征,为企业带来节电、节水、节地等多方效益,符合国家提出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需求,有效解决丽水山多地少问题,是该市渔业从量变到质变的主要载体。如该市莲都区丽水港龙湾淡水鱼开发有限公司,发展占地面积44亩的跑道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式循环水生态化养殖,2017年实现鱼产量75000公斤,产值150万元,每亩土地产鱼从350公斤提高到1705公斤,生产效率(土地租用率)提高到原来的5倍,最大限度的解决该市渔业生产用地难的问题。
(三)休闲养生渔业。即通过打造“香鱼一条街”示范点、鱼家乐、水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渔业科普园等载体,结合石蛙、生态甲鱼、大鲵等一批特色养殖业,因石蛙、甲鱼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养生价值高,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游玩,逐步形成“养殖+科普+文化+饮食+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养生产业。休闲养生渔业是该市渔业产业实现三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渔旅融合重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如该市云和县森泉家庭农场创办丽水首家淡水鱼科普园地,2018年五一期间,吸引游客4000多人,营业额近10万元。2018年1-4月,该市休闲渔业经营主体402个,休闲渔业总产出8678亿元,带动4891名农户增收。
二、“渔业+资源保护”模式的三种转换路径
(一)千村河道美丽渔业。即河道生态渔业,该市以“河权到户”改革为契机,在不改变河道权属的前提下,通过股份制承包、合作制承包、个人承包、集体承包等方式“包河到户”,把河道日常保洁与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给承包者,承包者通过在河道内养殖鱼类等获得收益,达到“以河养河”长效管理的目的,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还破解河道管理难题,实现了政府和农民“双赢”。截至目前,该市共有199条河道落实了河权到户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态产生良好效益。如该市云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以2万元/年的价格向饭甑垄村集体承包一条河流,创建卜家生态鳖流水放养基地,将2250公斤的半成品温室鳖放入河道分流水池,通过生态流水放养收获生态精品鳖3000公斤,获利24万元。
(二)保护开发大鲵产业。即坚持保护与发展并行,发挥该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种质资源保护区——庆元大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优势,加强大鲵野生资源保护;同时,该市利用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充分挖掘大鲵在食用、药用、观赏、产业化养殖的市场开发前景,加上该市在实践中积累的成熟技术经验,积极开展人工驯养繁殖,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大鲵养殖企业17家,年产量500吨,年产值达1亿元,实现资源保护、产业开发和农民增收的多方共赢。如该市庆元县山鼎大鲵养殖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形成年繁育幼鲵10万尾、年养殖商品鲵15万尾的规模,带动176户农民增收200多万元。
(三)百库洁水品牌渔业。即该市充分发挥鲢鱼、鳙鱼、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保水、洁水功能,大力推广水库洁水渔业,实现“以鱼洁水”,满足水源地保护的需求;同时打造有机鱼品牌,发展有机鱼产业,实现水资源保护水平和渔业效益双提升。截至目前,该市共有114个水库发展百库洁水品牌渔业,发展形成“千峡渔翁”“湖山源”“源口”“仙宫湖”等4个有机鱼品牌。2017年,该市水库鱼产量7916吨,可从水体中带走总氮200~280吨,总磷25~80吨,产值达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