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俄媒称,俄航天集团总经理伊戈尔?科马罗夫24日表示,俄罗斯和中国开始讨论探索其它星球的联合项目。
据俄罗斯卫星网4月24日报道,目前受邀出席中国航天日庆祝活动的科马罗夫说:“我们开始讨论探索其它星球的联合项目,就是说对与欧空局合作的火星项目感兴趣。我们与中方的同行讨论,我们的试验可能对他们有所帮助,那些试验对我们有益。我们还积极就探索火星和月球项目合作进行讨论。“
中国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中国政府今年为此设立“中国航天日”。
科马罗夫访问北京期间与中国航天局高层进行了会谈。他说:“此次应中国航天局和中方合作伙伴邀请出访,是为了参加中国航天日活动。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参加活动。我们与中国航天局的高层就主要合作方向举行了会谈。我们讨论了一些具有前景的项目和目前状况。这促进了一些现有问题的解决,以便起草一份重要的协议。”
他还表示,俄中两国正在就近地轨道载人项目合作并联合开展试验的可能性进行磋商。他强调说,俄罗斯非常重视与中方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这是美国航天局公布的太阳风加速火星大气中被称为离子的带电原子,令其逃逸至太空中的示意图。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为了共同的梦想——航天人谈首个“中国航天日”
中新社记者 张素
自2016年起,官方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航天人有了共同的“归属”。时逢首个“中国航天日”,记者采访个中代表,走进这个略显“神秘”的群体。
提起航天人,最为外界熟知的是航天员。自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先后有10名航天员“飞天”。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依然记得,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返回地球,他在出舱时说的第一句话: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如今,他已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根据计划,将有两名航天员在今年下半年“飞天”并尝试在太空驻留15日左右。杨利伟希冀借助“航天日”传承航天精神,激励航天员在下一步训练工作中更好地完成任务。
提起航天人,备受关注的还有各项航天计划的“掌舵者”。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再到距离地球4亿公里的火星,中国不断拓展深空探测的边际,一对“师徒”悄然完成接力。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当年组建科研团队时,选中“70后”孙泽洲任副总设计师。如今,后者已成为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谈及未来,这对师徒异口同声:在深空探测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勇攀高峰。
“深空探测虽然不会马上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满足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拓展人类生活空间,都具有重要意义。”孙泽洲说。
每一枚运载火箭,每一型航天器,在车间里都有无数“大国工匠”的身影。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在列。他的职责,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8357所的女工陈洁,固然没有性命之忧,但每天需要焊接上万个针眼大小的焊点。“不觉得枯燥。”她对记者说,作为一名航天人,只要能为航天事业奉献一份力量,就觉得挺好。看到自己参与做出的航天产品能飞、能跑,所有的艰辛都化为“值得”二字。
在航天人中,还有一批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温卫斌从探月工程一期开始涉足航天,如今已是国家天文台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全球迄今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出自该团队之手。
对于首个“航天日”,温卫斌说“也没什么特别想法,就是努力干吧”。在他面前,未来两年有“嫦娥五号”采集月壤并返回地球、“嫦娥四号”首次降落月球背面等高难度任务。他最期待的是这些工程孕育更多科学成果,滋养新的空间学科。
在航天人中,还有鲜为人知的“冲锋者”,比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控站副总工程师李兵。每每发射,他都是最后撤离发射塔架的那批人之一。“虽说工作很危险,但能亲手送航天员登上飞船,亲眼看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我还是很骄傲。”他说。
如今,航天人中还有不少企业家。得益于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衍生出诸多富含“航天基因”的企业。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所属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曾承担国家“金税工程”中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作为国家队参与其中,保障减税新政落地。”“航天信息”董事长时旸说。
不同的航天人,同一个“航天梦”: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完)
【延伸阅读】航天日谈太空安全:“星球大战”离我们多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太空安全俨然已成为当前航天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图为天基动能武器想象图
前言:今年4月有两个特殊的日子,一个是我们刚刚送走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5日),另一个则是首个中国航天日(24日),巧合的背后恰恰反映出太空安全已成为当前航天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被太空碎片“包围”的近地轨道
自人类开展太空活动以来,航天技术发展始终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太空安全问题也因而由来已久。冷战期间,太空安全以核威慑背景下的国家政治与军事安全为中心,并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进入新世纪,国际太空领域呈现“拥挤、竞争、对抗”新的战略格局,安全问题增多、风险加大,太空安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动向。
一方面,太空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已融入全球经济、社会与安全整体架构,使得太空安全与其他领域安全密不可分,对国家安全和全球战略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际上太空活动参与者数量与类型迅速扩充,太空轨道频谱资源紧缺加剧,带来的复杂与混乱引发更多的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太空碎片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目前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太空碎片达22000多个,而直径更小的太空碎片则不计其数,发生太空碰撞的风险显著上升,人类太空活动与相关系统面临共同威胁;此外,西方军事强国加快发展太空对抗技术与手段,太空军事化已成事实,太空武器化难以逆转,全球太空安全治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太空安全上升为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影响的重要安全领域,与核安全、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并称当今时代日益凸显的四大新安全领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左)与“神舟8号”(右)对接模拟图。
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太空安全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形势。从外部来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战略目光转向太空,太空领域大国竞争与对抗日益加剧。美国大力争夺太空军事霸权,全力打造其主导的“国际太空联盟”,对其他国家太空力量发展进行严密封锁和限制,严重威胁他国国家安全和太空权益。我国太空力量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航天强国相比,在航天工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太空军事力量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在国际太空规则制定中还缺乏应有的话语权;从内部来讲,我国太空领域发展长期存在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技术垄断等痼疾,国家太空领导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市场竞争与创新发展的需要,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式发展还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法规。此外,还存在着卫星应用范围与效益有限,太空经济与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民用与商用航天发展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
直面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习主席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着眼国家安全全局与长远发展,从战略高度对国家太空安全进行科学筹划与顶层设计,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推进国家太空安全体系建设。
全面实施“太空优先”国家战略
太空安全体系建设影响广、投入大、风险高,必须倾举国之力才能取得突破、赢得优势。为此,必须确立“太空优先”的国家战略意志,并从政策法规、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要尽快制定颁布“太空基本法”,通过立法确立太空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将发展太空事业、维护太空安全纳入法制化轨道。要进一步加强太空领域集中统一管理,健全国家太空领导管理体制,为国家太空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加大太空领域投入,建立先进、自主、健全的太空科技创新与工业体系,夯实维护国家太空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将太空强国发展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要全面推进太空领域军民融合战略,大力扶持民用和商业航天发展,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改变现有封闭垄断的太空产业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太空产业发展的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太空产业发展的商业生态环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太空机械臂技术同样是军民两用
加快太空支援力量体系建设
维护国家太空安全,根本要求就是捍卫国家太空权益,保护国家太空资产,抵御来自太空的威胁与挑战,而这一切都有赖建立强大的太空支援力量。美国和俄罗斯之所以被称为太空强国,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都拥有实力强大、体系健全的太空支援力量,并在其各自国军事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应着眼太空技术与支援长远发展,全面加强太空支援力量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未来的先进太空支援技术与装备,大力推动太空支援理论创新、指挥信息系统研发,全方位提升我国太空力量,为维护国家太空安全锻造可靠管用的战略利剑与盾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全方位培养造就太空安全人才
太空领域高新科技密集,人才层次高,属于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的尖端行业,人才队伍的高度与厚度决定了国家太空安全的根本竞争力。维护国家太空安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立足世界太空科技发展前沿、创新意识与能力突出的太空专业人才,以及精通太空战场特点规律、能够驾驭先进太空技术与装备的太空军事指挥人才。要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和型号任务为牵引,着力培养以航天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为代表的高层次战略科学家队伍,造就引领国家太空安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帅才将才。要以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为牵引,以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和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为基本路径,加快培养具有太空技术背景、熟知太空军事行动、指技融合的新一代太空军事指挥人才。要以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为契机,充分整合军地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太空安全领域技术创新、应用推广、装备保障等方面的大批专才,夯实国家太空安全体系建设的人才基础。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高度重视太空安全软实力建设
包括太空知识普及、太空文化传播、太空国际合作和太空国际规则制定在内的软实力建设,也是国家太空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普及太空知识、传播太空文化是增强全民太空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比如,美国星球大战系列科幻电影让神奇的太空场景与星球大战的场面在全球广泛传播,不仅吸引众多优秀人才投身太空行业,也引领带动了太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展现了太空安全软实力建设的强大作用与影响。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和资源传播太空安全知识、宣传太空安全意识,使维护国家太空安全成为全民自觉。太空技术与应用带动性强、国际影响力大,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富有吸引力,使得太空国际合作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载体。要以卫星导航产业化、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国际化为主线,以“一带一路”地区为重点方向,大力推动太空领域国际合作,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提升我国在国际政治与外交领域的影响力。
太空作为全球公域,包括规范、准则和法律在内的国际规则是引领和规范太空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维护国家太空安全权益的有效手段。要以提升在太空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为目标,围绕太空武器、太空碎片等热点问题,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太空国际法研究,积极参与全球太空安全治理的各种机制与平台,主动发出维护全球太空安全的中国声音。(作者:杨乐平)
(2016-04-25 08:59:55)
中新网北京4月24日电 (张素 蔡金曼)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主题活动于24日上午在北京举办,全国各省市、各航天相关单位和场所举办了科学讲堂活动、开放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次系列活动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策划组织。活动涉及多个省区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当日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举行主题活动,“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生戚亚群分别代表航天界老、中、青三代代表发言。
87岁的孙家栋回忆当年事动情说道:当年在实验室里彻夜奋斗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他说,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广大航天工作者的报国理想和信念。
孙家栋表示,站在新起点,航天强国的号角已经嘹亮吹响,“希望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当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
胡浩说,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和经验。当前,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观测等项目都进入攻坚决战阶段,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已经启动实施。
“我们肩负的责任更重,唯有继承发扬航天精神,努力完成任务,方能不辱使命。”他说。
记者了解到,为激发创新精神、培植创新文化,中国国家航天局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和共青团中央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大、中学生和科技爱好者,围绕中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组织了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征集活动。
据统计,短短3个月内共收到了257项创意设计。经过评选,其中20项荣获优秀创意设计奖。获奖作者将继续完善设计方案,为终审做好准备。
此外,国防科工局科技委主任、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作了《祖国的骄傲人民的厚爱》科普讲座,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经过自力更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艰辛历程。
由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航天日科普宣传周”,作为首个“中国航天日”的特色亮点活动,同日也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精彩亮相。
据悉,宣传周活动由科普展示和院士科普讲座等组成。展示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中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航天云平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六个展区组成。
其中,中国探月工程展区展示的物品囊括众多高仿真模型和探月题材的艺术作品,如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的1:1高仿真模型、嫦娥一号卫星、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等模型,以及艺术名家创作的嫦娥奔月汉白玉雕塑、书画作品等。
尤令外界关注的是,包括探月工程已实施的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和再入返回飞行任务中的发射、绕月、落月、返回等环节的大量珍贵实物,如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携带的五星红旗、嫦娥三号月基天文望远镜、嫦娥二号CCD立体相机等,全方位展现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完)
中新社兰州4月24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4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一〇研究所对外披露,该所为“实践十号”提供微重力测量仪、C波段雷达应答机、多功能科学试验炉、热控对流风扇等核心六部件,以及直流变换器电源、余压阀、推进剂贮箱多个品种共24台星上产品,为“实践十号”保驾护航。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在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16时30分成功降落。这是中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中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
航天五院510所副所长王润福介绍称,该院为“实践十号”成功研制的核心六部件是微重力测量仪、C波段雷达应答机、多功能科学试验炉、星用二次电源、压力容器和热控对流风扇装置。
为了给“实践十号”系列微重力科学实验提供精确的背景资料,测量卫星在轨飞行期间的微重力加速度,特别是实时监测各项实验期间的微重力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王润福表示,510所科研人员为此专门研制了微重力测量仪,以实时获取微重力加速度的方向、量值、频谱及其变化等准确的数据,研判微重力水平环境,为降低微重力干扰提供设计依据。
“‘实践十号’微重力测量仪动态范围、测量通道等性能指标提升、功耗的降低、设计小型化为将来微重力仪的系列化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510所微重力测量仪主管设计师李云鹏介绍,同时,“实践十号”微重力测量仪实现了返回舱和轨道舱全程监测科学实验环境。
510所C波段雷达应答机主管设计师王锴介绍,“实践十号”雷达应答机设备是中国航天返回式卫星首个超十年“复用”设备,此前于2002年已“上天一次”,14年后又成功应用于“实践十号”,成为中国低成本“商用航天”和可重复使用的典型案例。
据悉,C波段雷达应答机所特有的频段使其能够在返回过程中突破“黑障”限制,实现全程实时监控。
“外太空环境,最低温度达零下170摄氏度左右,最高温达100摄氏度左右,温差极大,卫生载荷受不了这种温度冲击,需要温度控制。”王润福说,该所研制出热控对流风扇,使空气产生流动以避免卫星舱内热应力集中。
24日,五院510所还向兰州中学生举办了科学讲堂主题开放活动,讲述航天故事,传承航天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