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靖土樓探索資本“認養”方式建設傳統古村落

摘 要

人民網漳州7月31日電一年前,以“筑夢天下·圓夢土樓”為主題的全球招商計劃在南靖縣啟動。計劃以“鄉夢”為主題,探索以社會資本“認養”的方式,建設傳統古村...

人民網漳州7月31日電 一年前,以“筑夢天下·圓夢土樓”為主題的全球招商計劃在南靖縣啟動。計劃以“鄉夢”為主題,探索以社會資本“認養”的方式,建設傳統古村落。截至7月27日,這個“腦洞大開”的招商活動共為南靖縣53個村庄帶入36個項目,吸引投資6.8億元。

來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企業家們,帶著強大的資本和專業運營團隊,作為外部資源涌入土樓故裡。他們與時間賽跑,從經營角度對土樓進行搶救性保護,不僅涉及建筑,更涉及文化、民俗、生產、生活等。

而今,社會資本“認養”成為南靖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抹亮色,引發業界諸多思考。

上不上樓”兩難選擇

“想要感受土樓的精華,就得抬頭看、爬上樓、往下望。然而,上樓的人多了,土樓就承受不了。‘上不上樓’成了保護與開發的難點。”作為一名資深旅游培訓師,康繼峰一直關注土樓保護的核心問題。

南靖縣共有各類土樓15000多座。其中,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頗受世人關注,得到較好保護。而一些散落在民間的小土樓卻遠離世人視線,或凋敝破敗,或人跡鮮至。村民既無力修復,也缺少經營渠道。

雖然國家對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給予300萬元的補助,但這筆錢在一棟房屋動輒上百萬元的維修費面前,遠遠不夠。重壓之下,土樓古鎮該如何展新姿?

“南靖縣鼓勵投資商以租賃的形式保護土樓,在租賃期內投資商按土樓保護要求,負責修繕、維護,作為旅游產業來經營。土樓業主從中既可得到租金,又省去了高額的維護費用。”南靖縣農業局局長、縣鄉村振興辦主任尤炎輝表示。

7月27日,書洋鎮田中村一個土樓群裡,四十多名工人正抓緊時間修繕樓體。歷經百余年風雨侵蝕,這個土樓群或樓房坍塌,或梁木腐朽。屋主們陸續遷出,另建新房。在書洋鎮政府的牽頭下,在杭州經商的南靖人吳烈火帶著兩位企業家回鄉,與土樓群的主人簽訂了15年的租賃協議,開發“烏托邦土樓文化園”。

“這個小土樓群始建於元大德年間,總共有六座。其中有一座土樓隻剩下三堵牆,還有一座土樓角落坍塌,雨水對木構件持續破壞。”烏托邦置業公司副總經理黃志峰介紹,雖然土樓群有些殘破,但格局還在,相對完整。“為了保護三堵殘牆,我們加蓋了一個現代大屋頂,並用鋼結構支撐牆面,也別有一番風味。”

“殘牆以外的五座土樓,我們盡量採用舊木、舊瓦,修舊如舊。這是土樓情懷。”作為本地師傅,36歲的蘇召炫有許多修繕土樓的心得。“土樓全是榫卯結構,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換大梁最難,隻有了解土樓構造的師傅才能操作。先拆哪根,再補哪根,可馬虎不得。”

“烏托邦一期建設預計投入7500萬元,將於今年12月中旬對外開放。我們將通過一定的收費,對涌入土樓的客流進行控制,調節‘上樓’人數。”黃志峰表示,部分營收資金將用於修繕土樓,使得土樓進入保護與開發的良性循環。

拾起“散落的珍珠”

“那些不為人知的小土樓,像散落的珍珠,在群山的環抱下,這裡一處,那裡一堆,基本處於自然衰敗狀態。”小土樓的命運讓康繼峰唏噓感嘆。

保護“散落的珍珠”,當地政府在行動,青普、烏托邦、土樓之光、水雲居等企業也在找尋。

“書洋鎮塔下村曾是三個大家族的群居院落。我們找到其中六棟土樓,建筑面積達3900多平方米。它們含蓄而不聲張,其中一棟已有部分燒毀。”青普南靖塔下行館館長陳建告訴記者,租下土樓后,他們邀請屢獲國際設計大獎的華黎前來設計。除保留原有的夯土牆體、木質欄杆以外,他們還擴充了內庭院的空間,融入大量客家文化元素。大到家具,小到花瓶、木板,都體現出對客家文化的還原和懷念。沿溪流打造的濱水長廊猶如一條長線,串起了六顆“土樓珍珠”。

“對參觀者而言,古村落越原始越有味,但不管是游客還是村民,大家都希望生活得更舒服、更現代化一點。”來自廈門的尹喜英說,她和當地村民以合股的方式,聯合開發“水雲居”土樓。“空調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器。為了不破壞土樓牆體,師傅將空調外機以立架堆放的方法‘藏’在土樓的后方。防火方面,我們在土樓的木板上噴了透明的防火漆。”

在企業家的帶動下,當地村民在修繕自家房屋的時候多了許多講究。“屋子的外立面,我用定制的青磚黑瓦裝飾。老梳妝台是奶奶留下的。床鋪是廢棄木頭打造而成,就連裝飾品都是溪邊撿來的石頭。”村民魏慶美認為,這樣復古而舒適的民居,與不遠處的土樓相得益彰。

梅林鎮人大主席黃彬也坦言,古村落確實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居住條件的需求,必要的修繕不可缺少。“我們請專業規劃師對整個梅林古鎮進行整體設計。古鎮保護區內的村民不任意搭建,不隨意翻新。村民若想翻修房屋,需要經過嚴格的指導和審批。修繕后的房屋必須與本土文化相符。資金方面,鎮村兩級政府會根據情況各出一部分。”

文化是土樓的靈魂

“在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方面的總體要求中,鄉風文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傳統村落裡存儲的歷史文化信息,正是鄉風文明的基石。”尤炎輝認為,土樓古鎮的保護,不能囿於土樓保護。土樓是古村的軀干,非物質文化才是古村的靈魂。從文化的內在價值著手,可以聽見文化的聲音。

“如果村民都不知道自己身邊文化的價值,不認同、不熱愛。誰還會真心去保護呢?”在梅林鎮坎下村,林元錫與村民簽下15年的土樓契約,建起 “土樓之光”文化園。

茶壺、油燈、石磨、斗笠、蓑衣、年糕印模、種子竹筒……農耕時代所有的生產生活用具,在文化園幾乎都能找到。這些物品,都是土樓的生活點滴。有些老物件的年頭已久,可以追溯至明清。

“活著的土樓文化”也是書洋鎮青普文化行館的主打特色。這裡最獨特的是“土樓體驗”:或隨專業剪紙藝術家指導,剪出百年土樓﹔或隨土樓農人登山採筍,燒一碗竹筍咸菜﹔或重拾古飲習俗,親手制作土樓“雙甘茶”﹔或隨當地文人漫步塔下,聽聽有趣的客家故事……

“我們把當地村民請入行館工作,說客家話,做客家活,調動著人們關於生存不易的年代裡,祖先們篳路藍縷、聚族而居的全部想象。”陳建說,青普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搬運工”的角色,將土樓文化從散落的各處歸集到一起,使瀕危民俗得以保存和流傳。

而杭州歸來的吳烈火,在修復六座土樓的過程中,帶入另一種全新思維:通過加入現代感很強的建筑及VR元素,正在建設中的烏托邦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土樓文化形態。

“《大魚海棠》帶火了南靖土樓,也給我們一個啟發。土樓要走向世界,也許需要借助高科技,再火一把。” 康繼峰認為,烏托邦利用一些即將消失的小土樓做嘗試,讓“老樹發新芽”,這未嘗不可。也許,將古老的土樓文化裝入高科技的新瓶子,會走得更遠。(蘇益純 林思佳 游雪慧 張夢帆)

(責編:陳藍燕、吳舟)

    A+
发布日期:2018-08-01 2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