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重器支撑探索最前沿科技

摘 要

国之重器支撑探索最前沿科技-新闻频道-和讯网...

十年来,为用户提供实验机时超过34万小时;用户所在单位数量达到518家,所在的研究组数量达到2778个,实验人员共计23254人;已发表期刊论文约5000篇……这是劳动报记者从昨日举行的上海光源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上获得的信息。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十年来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的大科学研究平台,在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化学、能源与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实验机时超34万小时

上海光源每年开机约7000小时,其中实验供光约为5500小时。运行期间,装置稳定高效运行、性能不断提升,加速器开机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间隔、平均故障修复时间等主要运行指标处于同类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光源用户需求强劲,实验机时供不应求,每年用户申请机时约为可提供机时的3-4倍。

截至2019年4月底,通过十年的运行开放,首批线站累计为用户提供实验机时超过34万小时,执行通过专家评审的课题近13000个,已形成了我国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同步辐射用户群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涵盖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环境、地质、考古等学科领域。用户已发表期刊论文约5000篇,其中,Science、Nature、Cell三种顶级国际刊物的论文96篇,SCI-1区论文约1500篇。

上海光源支撑用户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其中一项被美国《科学》“十大科学突破”引用;一项入选欧洲《物理世界》十大突破;一项入选美国物理学会标志性进展;一项入选美国化学会十大科研成果;六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四项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上海光源对我国科技创新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已成为诸多学科领域前沿突破和高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

结构解析能力世界领先

上海光源为推动我国结构生物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经投入使用立即改变了以往主要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开展前沿领域研究的局面,支撑在膜蛋白、蛋白质复合物以及与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流行病毒相关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据介绍,上海光源BL17U1线站解析的蛋白质结构数,连续4年在全球130多个生物大分子线站中名列第一。

清华大学颜宁教授研究组在《自然》发表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及工作机理研究,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恩·科比尔卡评价:“要针对人类疾病开发药物,获得人源转运蛋白结构至关重要。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研究组完成的转录激活样效应蛋白特异性识别DNA的结构机理研究,是《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基因组的精密改造工程”的一部分,并被选为2012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并且加深了科学家对埃博拉病毒入侵机制的认识,为应对及防控埃博拉疫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在材料科学领域、催化研究领域、凝聚态物理领域、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地质考古等诸多领域,我国科学家利用上海光源开展了多方面、有特色的研究工作,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上海光源不仅支撑产出了大批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家战略需求与重大应用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022年可接待过万人次

在过去十年中,上海光源团队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而且承接了多项国际同类装置的研制任务,如巴西光源150MeV直线加速器整机设计、建造及调试任务,韩国光源和日本超级B工厂对撞机的定时控制,韩国光源和加拿大光源的波荡器等。

据介绍,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其中X射线通用谱学线站将于今年投入运行;另有多条用户投资线站在启动中。预计到2022年,上海光源将有约35条束线和60个实验站投入运行,届时上海光源年接待用户能力将超过上万人次。上海光源将与正在建设中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及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一起形成先进的光子科学研究中心,不断产出重大成果,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突破和跨越发展,为提高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A+
发布日期:2019-05-08 16:43:24